閩臺產(chǎn)婦兒童的保護神(2)
宛竹
許多崇拜陳靖姑的紀念和祭祀活動,已演繹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榕臺兩地至今還保留著“求香火”、“請花”、“請奶過關(guān)”、“迎神”、“演戲”等習(xí)俗。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婦女紛紛前往臨水廟,燒香求拜,祈求“早生貴子”或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希望懷胎的婦女要將供案上的杏花采一朵回家,叫“請花”,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孩,寓意開花結(jié)果。懷孕后要請臨水夫人保胎,分娩時得去宮廟請一香爐回家,意在請求臨水夫人親臨產(chǎn)房,保證產(chǎn)婦平安。嬰兒順產(chǎn)后,把香爐送回宮廟叫“回鑾”,要備辦豐盛的供品酬謝神靈庇護之恩。兒童生病也需去臨水廟祈禱女神顯靈醫(yī)治。孩子未滿16歲以前,需要臨水夫人保護。正月十五臨水夫人誕辰,各地百姓都要舉行“請奶過關(guān)”的活動。
《福州地方志》記載:“以竹支架,用紙糊作城門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號角,引護小孩過關(guān),意為如此小孩便易成長,直至十六歲為止?!迸_灣安平鎮(zhèn)“請奶過關(guān)”的活動極為熱鬧?!叭襞R水夫人誕,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到廟叩祝。是日,進香者擁擠不堪,廟前法師登場作法,抬兒童過關(guān),索謝貲一百文”。孩子長到16歲,臺灣民間有“糊杉亭”的風(fēng)俗,即“有子年十六歲者,必于是年用紙糊杉亭一座,名七娘亭,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蛋七枚,飯七碗,于七夕晚命道士祭獻,名曰出婆姐,間言其長成不須乳養(yǎng)也。俗傳男女幼時,均有婆姐保護。婆姐,臨水夫人之女婢也”。在16歲之前,每逢正月初五,閩人要給兒童手臂綁上紅絲線,直到七月初七才能除下,據(jù)說,這樣可以得到臨水夫人的保佑。
由于崇拜陳靖姑,民間還形成風(fēng)俗三忌:一是姑娘18歲不訂婚不出嫁,24歲不生育。這是由于陳靖姑18歲出嫁,24歲因祈雨而胎毀身亡。二是祭祀時用雞不用鴨。傳說陳靖姑祈雨時,蛇妖和長坑鬼曾經(jīng)變幻雞來坑害她,而鴨則來營救她。因此,婦女做月子也都用雞不用鴨。三是轎不點燈,香灰常掃。相傳陳靖姑坐化為神后,蛇妖陰魂不散,苦苦哀求仙師開恩:“小妖何時出頭?”陳靖姑下咒說:除非臨水宮中鐵轎開花,天地爐香灰龕滿。隨著時代變遷和人文發(fā)展,對陳靖姑的宗教信仰以及派生出的民間習(xí)俗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從古到今一直影響著榕臺百姓生活的某些方面。
陳靖姑信仰飄洋過臺是與福州地區(qū)百姓移民臺灣分不開的。明末清初,閩縣、侯官、長樂、連江百姓追隨鄭成功遠渡過海,在臺灣布種生根??滴醵辏?683年)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廢除遷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萬的界外居民陸續(xù)返回故地,地少人多的福州有大批的人入臺謀生,墾荒種植。清初統(tǒng)治者對入臺的墾民實行嚴格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許墾民攜帶家眷,讓墾民采取“候鳥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寬移民限制,允許移民挈眷入臺。乾隆年間,入臺的限制進一步放寬,確定淡水的八里坌與福州的五虎門作為兩岸對渡口岸之一。這樣,福州地區(qū)百姓舉家入臺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