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為配合黃河引黃調(diào)整池的建設,盡快派出施工隊開挖。 沒想到,在施工隊開挖后不久,古墓的痕跡就出現(xiàn)了。 考古隊來到現(xiàn)場清理墓地時,在尸體旁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原來這座后來編號為M45的古墓,居然“居住”著“華夏第一龍”,墓主身份更加混亂,震驚了整個世界。 當時,為了比較準確地確定古墓的年代,專家們利用學術(shù)界常用的碳14檢測方法,鎖定了仰韶文化時期古墓的年代,也就是6000年前。
而當陵墓被挖掘到四樓時,一些事情開始出現(xiàn),讓我們后人深感不可思議。 墓主的骸骨比常人還要強壯,高度接近1.85米,與以往許多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大相徑庭。 要知道河姆渡只有1.70米左右長,就連更高的穴居人也只有1.75米。

從那個時代的文化來看,墓主的身影幾乎可以說明他就是這個神秘部落的首領(lǐng)。 更讓考古學家吃驚的還不止于此,當時這些高手只是按照慣例清理墓主尸體旁邊的灰塵,卻沒想到,灰塵之下,竟是密密麻麻地堆著貝殼。 等他們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些貝殼的美: 居然是精心布置的龍虎紋。 其中蛟龍仰首低背,準備出發(fā),蛟龍尾巴一晃,仿佛在九霄游蕩。 這些貝殼不是隨機選擇的。 雖然顏色并不艷麗,但形狀比較相似,大小也不同。 它們剛好相配,在后世還有些“榫卯”之意。 顯然當時負責放置它們的,是一位古老的工匠精心挑選的結(jié)果。

雖然風格粗獷抽象,但這位工匠卻能用貝殼充分展現(xiàn)龍的造型和神韻,讓人感受到龍的威嚴,頗有后人崇尚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追求。這條龍雖然只是用貝殼做成的,但對中國文化來說卻意義重大。 它的存在足以充分證明,6000年前古人對龍的形象有著較為具體的認識。 像龍這樣的強大超自然生物是否真的存在過,這個話題一直是無數(shù)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