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為什么曾叫黃龍府
亦旋子
位于吉林省中部的農安縣,因縣駐地農安而得名,農安這座古城因歷史上的黃龍府而聞名遐邇。那么這些名字都是怎么來的呢?
據史料記載,農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國,兩漢時曾是夫余國的都城。隋為高句麗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國的夫余府。遼滅渤海后,改名為黃龍府,并設黃龍縣。關于黃龍府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
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渤海國,他們先占領了夫余城。正月,又長驅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為東丹,改年號天顯,改忽汗城為天福城。此后遼太祖又回師夫余城,并在這里住下養(yǎng)病。七月,遼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顆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剛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條黃龍盤旋繚繞,身長一里多,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來黃龍鉆進了太祖住的行宮,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經過一天時間才漸漸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終年55歲。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這段傳說當然不足為信,只是為了神化遼太祖,但黃龍府之名確是由此而來。
公元975年(遼保寧七年),黃龍府的衛(wèi)將燕頗反叛,殺了都監(jiān)張琚,遼派大軍平定了這起叛亂。戰(zhàn)火給古城造成了重創(chuàng),隨后遼便放棄了黃龍府(農安),將黃龍府南遷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45年后,遼圣宗為了加強其東北部的防御力量,再次把黃龍府遷回古城(農安),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黃龍府改為通州,把古城(農安)仍稱黃龍府。領益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興宗時于東北境伊通河地置懷德縣,為祥州治(今農安萬金塔鄉(xiāng))。1037年(遼重熙六年),遼在黑龍江下游地區(qū)設節(jié)度使,統(tǒng)轄女真五國部,隸屬于黃龍府。此時是遼的極盛時期,當時黃龍府是各族人民雜居之地,人煙稠密,工商繁榮。據史料載:“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弊渣S龍府遷回之后,遼就對黃龍府加緊進行建設,使黃龍府成為“五京二府”七大重鎮(zhèn)之一。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
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余,是中國東北地區(qū)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