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民歌概述(4)
春瑞醬
三、羅城民歌的曲調與風格
羅城民歌兼含民歌體裁的三大類———號子、山歌、小調。號子有“打硪號子”、“拉滾號子”、“打油號子”、“插秧號子”等,其中以“插秧號子”最為動聽。
民歌中的號子,大多含有口號之意,而羅城民歌中的插秧號子,則更具音樂性。首先,由領唱者也即插秧勞動的指揮者在中高音區(qū)用襯詞唱出帶有裝飾音的兩小節(jié)全音符作為勞動開始的號召,接著由和唱者也即勞動群眾同樣用襯詞以下移四度帶有裝飾音的兩小節(jié)全音符作為勞動開始的響應。
這一領一和,便拉開了插秧的序幕。特別是每年的第一次插秧,由勞動群眾將當夜就拔好、扎好的秧苗運送到田頭,待吃過早飯后,即由領者(通常是村里較有威望的農事里手)手拿一秧把,在嘹亮的領唱聲中拋向秧田的上空,然后和者仿領者動作,也各拿秧把,在穩(wěn)實的和唱聲中,錯落地拋向秧田的上空,此即為“開秧門”。區(qū)區(qū)四小節(jié),奠定了徵調式。因為純四度的下移,最自然流暢地體現了呼應之間諧調有致的情趣。接著,領者以起伏跌宕的音調,一句虛詞,一句實詞,敘唱勞動知識、年成展望等,而和者始終以襯詞和穩(wěn)定的調式主音回應著。特別是B段式的末尾,和者以反復的襯腔通通啰唻附和著勞動組織者豪邁的鼓舞,更增加了勞動的節(jié)律和高漲的勞動情緒。
熱烈過后,復趨安穩(wěn)。隨之,引子(也即秧號子的尾聲)再現,表明了一個勞動段落的結束。按說,“插秧號子”進行到此,一個完整的樂段已自成一曲,而傳統(tǒng)的“插秧號子”緊接著峰回路轉,又另辟蹊徑,以較前更為激蕩的節(jié)奏唱出一段“賽花調”,使該號子的音樂材料變得既經濟又復雜,音調既優(yōu)美又昂揚,比一般勞動號子的樂匯豐富多彩。特別是整個號子所呈現的4/4、5/4、2/4的混合拍子,不同于一般勞動號子的機械、單調,顯示出領者因感情之需要而節(jié)奏稍自由灑脫,又體現了和者同力協(xié)作,步調一致。“插秧號子”不僅旋律流暢別致,節(jié)奏穩(wěn)健,而且兼有號子的律動,山歌的直暢和自由以及小調規(guī)整化的特點。旋法上,領者多跳躍,和者多級進,旋律的進行,領者昂揚,和者平實。一領一和,或濃或淡,亦花亦葉,彼此交融,相互協(xié)調,體現了一場農事勞作的和暢熱烈情緒。
羅城山歌,所唱多是徵調式,節(jié)奏也大多自由,旋律高亢,基本上是一部曲式的單一調性樂段。唱詞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也有少數的四句回頭和五句頭。曲從詞,情由性,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同一曲調,風格多樣。設若有嗓子好且感情豐富者,可以唱得酣暢風發(fā),淋漓盡致。特別是將上句詞的第二音節(jié)后的情感可以發(fā)揮到極致。其間的襯詞部分,擅長潤腔者利用嗽音唱得一波三折,蕩氣回腸。正因為羅城山歌節(jié)奏自由,旋律跳躍彈性大,由是不同的歌手唱法各行其是,風格也就迥異。正如京劇四大名旦一樣,對于同一唱腔,由于唱法不同,處理各別,因之也就產生了流派。當然,羅城山歌自無流派可言,而風格之不同,卻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