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傳統(tǒng)民間啞舞劇 亳州大班會
青花懸想
“大班會”又稱“拉秦檜”、“鬼會”,是發(fā)源和盛行于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的一種非常珍貴和稀有的傳統(tǒng)民間啞舞劇。也是亳州獨有的民間舞蹈。
歷史淵源
大班會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間,亳州有個叫余漢的知州,此人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喜讀《岳飛傳》,每讀到秦檜謀害岳飛時,他便淚流滿面,怒發(fā)直立,便命衙役捉拿秦檜,從此,每當余漢犯病,便命眾衙役妝扮成小鬼的樣子將秦檜捉拿一番,街上的群眾見了覺得有意思,就有人自己演,并配上樂器伴奏。隨著歷史的變遷,大班會經過一代代本土藝人的加工逐步形成了具有神話內容的亳州民間啞舞劇——大班會,也叫“拉秦檜”,又名“鬼會”。
民國時期,城區(qū)有六個班會傳承人,他們分別是:黃家班會首為姜老三、曹振山;西火神廟會首為孟獻章、李春陽、蔣二虎;斗武營會首為劉忠、運孩(兩口);北門口外井龍王廟會首為柴萬;花子街火神廟會首為何配三、龔成文、劉振(上述藝人均已故)。農村有六里集、十九里、大寺集、雙溝、泥店子、位崗、劉營子7個班會。近年來,大班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2008年12月大班會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班會人才層出不窮,除現(xiàn)健在的老藝人李傳友、羅賢義、朱啟斌外(第六代傳人),還涌現(xiàn)出劉新安、劉貴福和劉社會(第七代傳人)等一批年輕傳人。
基本內容
大班會又名鬼會,群眾稱之為拉秦檜,起源于明末清初。百余年來,不斷演變的大班會已形成固定的場次。大班會的內容是描述人民群眾痛恨秦檜,寄托于地府陰司對秦檜嚴加審判的故事。是一出有固定情節(jié)、固定人物,把民間舞蹈、戲曲、啞劇、武術的表演形式綜合運用的大型舞劇。此劇共分五場十三小場。
第一場“大登殿”,判官坐堂,發(fā)拘票給陰差二百錢,命捉拿秦檜陰魂。
第二場“陰差搬兵”,陰差二百錢邀流離鬼、黑白無常、花鬼、土地、眾陰兵、大媽媽等齊奔秦相府。
第三場“秦相府”眾陰差闖入相府捉拿秦檜陰魂,秦檜百般逃脫罪責,不愿受審。
第四場“二登殿”;眾鬼把秦檜拉上公堂受審,披枷帶鎖,被判有罪,押往地獄。
第五場“過奈河橋”;鬼神押著秦檜將他送往地獄。大型演出還有排衙(現(xiàn)已失傳),即十殿閻羅,全部出場,依次審判秦檜,登場人物多至百余人,把人們在廟堂里見到的“陰曹地府”、“十殿閻羅”、“牛頭馬面”等塑像,活生生地再現(xiàn)于舞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