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方城縣三賢山道觀
駿年君
南陽市方城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稱裕州,北魏時稱方城。方城境內有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楚長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故里、西漢外交家張騫博望侯封侯地、三國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攻火燒博望坡遺址等名勝古跡。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巍巍八百里伏牛山之首麓就在方城境內,靈山秀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八百里伏牛山乃“仙”“靈”之山,相傳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歸隱修煉之地。歷代香火旺盛,被尊為道教圣地。這里景色奇異,千峰競秀,蔚為壯觀,是大自然賜予河南人民的寶貴財富。就在綿延起伏、山形迤邐的八百里伏牛山脈之首麓,有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群山環(huán)繞之中,有兩座入云插漢般巍峨的高山,峰巒對峙,峭拔危立;漫山蒼翠,野卉芬芳;山林茂盛,郁郁蔥蔥;隱隱山寺,沁香繚繞。漫步其間,令人神清氣爽,精神煥然。這就是距方城縣西部約三十公里處的三賢山道觀所在地,始建于東漢光武帝15年間,原名三尖山。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奪王位,為斬草除根,派人追殺皇族后裔劉秀。當劉秀逃至三尖山下時,已是饑腸轆轆,筋疲力盡。前有險峰攔路,后有追兵將至,正在危急時刻,卻見三位儒賢雅士飄然而至,把劉秀救回了住處。救命之恩,劉秀感激不盡。舉目眺望,只見這里修竹蒼郁,溢放馨香的田野,炊煙裊裊的村落;天高云淡,悠然安謐,令劉秀有超然塵外,物我兩忘之感。
劉秀登基之后,迅速派人來到三位隱士閆子齡、燕子奇、魏伯陽的隱居之處,恩于嘉獎,封他們?yōu)椤百t人”,并為其修建了一座行宮式廟宇,賜名三賢山,即后來的三賢山道觀。自此,三賢山道觀香火大盛。
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御賜楹聯一副:“出南頂越萬峰惟悅此山,還西淮居三賢獨樂得天”,橫批為“伏牛圣觀”并撥重金修繕道觀。三賢山主要建筑有:五極天尊殿、圣宮圣母殿、祖師殿、老母殿、關公殿、玉皇殿、云端姆殿等三十余間,“文革”時被拆。改革開放后,移址建觀于山下。目前是南陽市道教協會、方城縣道教協會所在地。
三賢山道觀山勢突兀,拔地而起,懸廟堂于高端,建筑風格非凡極致。清道光咸豐年間官府曾多次修繕,歷代道人堅守儒道精神,懸壺濟業(yè),勤于布道,使三賢山名聲遠播,成為豫南著名的道家圣地。自上世紀30年代起由全真華山派第二十三代傳人李宗海道長主持廟務。1989年經政府批準開放?,F任住持李泰丞,是全真道華山派第二十四代弟子。畢業(yè)于中國道教學院高功??瓢?,1996年進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深造。2007年在人民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學歷。對“以道立教”有著獨到見解,胸懷寬廣,德厚道深,有著敬業(yè)執(zhí)著的弘道精神以及尊道遺德的高尚情操,現為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南陽市道教協會會長、方城縣道教協會會長。
三賢山道觀最初殿宇巍峨,氣勢宏偉,吸引了歷代無數的高僧名道、帝王將相以及無數文人墨客、香客游人,盛極一時,但由于歷史原因被毀。三賢山道觀廟觀新建地址建在了山下,李泰丞道長上任后,帶領道觀道眾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他們在烈日下、寒風里,一天天辛勤地勞動著。為改變道觀艱苦的生活條件,又在三賢山道觀周圍荒坡草地、山溝里開荒7畝地,辟地種植丹參、當歸等中藥材及花生、綠豆等經濟作物。靠著一畝菜地解決道人的生活問題。并且種植松樹、柏樹等累計達9000多株。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增加了收入。李泰丞還把他在北京白云觀時的多年積蓄都投入到三賢山道觀建設中來,購買了法衣、法器等多種物品。就這樣三賢山道觀在逐步壯大,廟上建筑亦漸次恢復成一座古色古香典雅的建筑群體,引來游人無數。
李泰丞會長依照道教“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宗旨,嚴格管理道人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yǎng)。道觀成立了三賢山廟管委會。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管理三賢山道觀,一切事務均遵照黨的宗教政策與廟規(guī)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李會長遵循“為道要飽含愛心,慈憫萬物”的精神,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熱情接待海內外道教人士。多次被中國道協及河南省道協評選為“愛國愛教”的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三賢山道觀被評為“愛國愛教”的先進集體,李泰丞會長連續(xù)多年被方城縣政協評選為政協優(yōu)秀委員(五、六、七、八屆縣政協委員)。他帶領三賢山道觀全體道眾發(fā)揚道教“以善為本,慈悲為懷”的優(yōu)良傳統,在自修的同時,堅持走自養(yǎng)道路,他們勞修并做,從事農桑,植樹造林;救災扶貧,積善行德,濟世救人。積極同社會相適應,默默無聞地為社會行善積福。出家人的不為名不為利的高尚德行得以具體體現,得到社會的好評。
南陽三賢山道觀
一層為元辰殿,二層為三清殿。兩殿匾額為中國道教協會前任會長閔智亭道長題。
三賢山道觀在李泰丞會長的帶領下,在搞好自身建設的同時,也不忘為社會作貢獻。從2003年春天起,為響應黨的號召,他們積極參與希望工程建設,為希望工程引資。因為當地學生學習環(huán)境實在太差,李泰丞會長特地同香港宗教界人士取得聯系,希望有緣善士來當地貧困山區(qū)看看,以盡綿薄之力。后來,終于邀請到了香港寶蓮禪寺紹根法師和行政秘書陳巧施女士,林伯雄、劉麗霞夫婦等人專程來方城縣、唐河縣實地考察,以便改善當地貧困環(huán)境為希望工程引資。在炎炎夏日,李泰丞會長不辭勞苦地陪同他們,在3天的時間,他們走遍了十多個山區(qū)學校所在地。通過實地考察,貧困山區(qū)孩子們在危房、牛棚等這樣的艱苦條件下,自立自強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他們。
幾年來,經過李泰丞會長的努力,香港同仁捐資為方城縣先后修建13所希望小學,又為唐河縣捐資修建5所希望小學,社旗中心小學2處,使學生們改變了貧困危險的學習環(huán)境,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條件。就在2004年9月,在李泰丞會長的陪同下,香港同仁再次來河南省,到他們投資興建的劉松鏗希望小學,雷兆光希望小學,麥燕珊、林秀文希望小學等幾所希望學校舉行了揭牌儀式,使孩子們在新學校里高高興興地上課。此善事不勝枚舉。通過李會長的熱心引資,共引資300多萬元,共建希望學校20多所,為當地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到了省市縣有關領導的高度贊揚。
如今,三賢山道觀在各級政府、宗教部門及道協領導的關心幫助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翻修了三清殿、甲子殿、祖師殿和山門等,金塑了120多尊神像。山門為上下兩層,重檐飛角,上書“三賢山道觀”5個大字,古樸典雅,莊重肅穆。門旁兩側各蹲立一只圓雕石獅頗具威嚴。穿過山門,進入庭院,就是靈官殿,靈官殿是道教的護法神,殿堂上有道家護法神王靈官、趙靈官坐像兩尊;踏上一段步步登高的石階,就進入了真武殿,真武殿為硬山式建筑,雕梁畫棟,寬敞明亮。真武大帝造像雕塑細膩,工藝精湛,將真武大帝謙恭儒雅的氣質表現得極為到位;繞過真武殿,是一闊達的廣場,廣場中央地面上繪制了一副巨大的陰陽圖。四周建筑嚴謹對稱,規(guī)模宏偉,風格各異;三清殿、甲子殿為硬山式建筑上下兩層樓,面闊五間,進深3間,檀嵌、插筋均為濃墨重彩,鏤刻繪畫。斗拱出頭雕刻龍頭、龍尾,狀似盤龍。斗拱飛檐,各有特色。雕鏤精細,別具一格;道觀外松柏上千株株,遍布于道觀周圍及觀后山坡之上,粗徑盈尺,細徑數寸,襯托著三賢山之觀景。整個三賢山道觀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樹和泉水環(huán)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更顯瑰麗迷人。晴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氤氳繚繞,似人間仙境!
“萬事溪聲外,一生玄影中;坐看云起處,皎然了塵空。”李泰丞道長那種超然物外的清寒幽思寂澄令人贊嘆。當我們的身心透過都市的繁華喧鬧,當我們的心神在都市森林叢野穿過,閑暇時,盡可去感受那修竹蒼郁隱隱古觀中的空渺性靈,悠長余韻…...